LCD、LED、QLED、OLED、与未来的量子点OLED,谁才是完美的显示屏?
来源:本站 时间:2018/11/23 13:47:00 次数:
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:从LCD、LED到后来的QLED、OLED,一个接一个的全新显示技术使得用户有点眼花缭乱、不知道该选什么样的大屏幕显示设备方可获得完美的显示效果,而现在又冒出了一个“量子点OLED”、使得用户更加的迷乱。
首先介绍以下LCD、LCD液晶显示屏通常包含如下价格部分:
第一、每一个液晶拼接单元都有一个独立的背光源系统、在刚开始的时候lcd的背光源采用的是日光灯管等设备、而现在的lcd液晶拼接单元则是采用LED背光,LED简单来说就是发光二极管、也可以理解成“灯管”、但相对于传统的灯管而言其功耗低、而且在使用寿命方面也有着明显的优势,所以现在市面上很多的类型的灯都是LED。
第二、lcd液晶拼接单元除了有一个背光源外还需要一个导光板、其主要作用个就是把背光源产生的光线均匀的分布成一个面、形成一个发光的平面。
第三、除了需要导光板把光线形成平面外还需要一个液晶层、因为导光板形成的光线墙是单色光、不能形成图像。但液晶的特性是对其施加的电压不一样、其运动的规律就会不一样从而挡住的光线也不同,从而形成了明暗、即为常说的液晶拼接屏的灰度。施加的电压种类越多其灰度值越大、同时其显示出来的光线类型就会越多。
第四、虽然说液晶成通过电压可以显示出多种类型的光,但都是灰度屏,并不能显示出其它的色彩、所以这是就需要一个滤色层,如果用放大镜观察液晶拼接单元的话则会看到红蓝绿的小点、即为滤色片。通常液晶拼接大屏幕上看见的色彩都是通过这个形成的。
LCD的限制和OLED、QLED:
从液晶显示的原理可以看出、液晶发的光实际是后面的灯管发出来了。这样就有两个问题
第一、液晶分子遮挡光线有个极限、不能一点不剩的都挡住,所谓的纯黑色实际还是一种灰色、因为有光线能透过来嘛。当屏幕亮度开的越高时、其LED背光的则会亮度越高,投过液晶遮挡的光线越多、黑色就越不纯。而黑色不纯则会导致屏幕的对比度弱、对比度受到限制后屏幕的色彩也就不鲜明了。
第二、色彩区域的问题
人眼能分辨的色彩从科学上讲属于可见光的光谱范围相当的大、显示设备只能显示一部分而言,为了标准就出现了什么RGB、NTSC、NTSC等标准:早期液晶显示器有72%左右、后来随着滤色片技术的进步、逐步到了80%、90%。但是距离人眼看到的真实世界还差很远。
因为这两个毛病lcd和LED都存在、于是乎就出现了后来的OLED,其实OLED的历史还比较长、最早可追溯到几十年前的柯达实验室、但对于量产的话则是最近几年的事。相对于lcd而言OLED还有是一定的优势的、其一是OLED是主动发光、不需要什么背光源,其次就是可以做到很小的尺寸、现在的手机基本上都是采用OLED作为显示屏。还有一点则是其色彩可以做的非常逼真、可以达到很高的色彩区域。这也是为什么手机显示效果看起来比lcd与LED好的原因。此外还有一点就是OLED的响应时间比LCD快很多:它不需要液晶层、不需要缓慢的液晶分子运动、这样显示动态画面的时候效果好很多、没有拖影或者迟滞。
但这并不能说明OLED就是完美的显示设备,就拿纯正的OLED来说:其应该是红、绿、蓝三种颜色的OLED。三种光线混合起来显示、而早期的三星OLED就是这么做的。但是电视和手机不一样、电视一看就是几个小时、天天如此,而红色、绿色、蓝色三种OLED的寿命是不同的、随着使用时间增加红色衰减50%、绿色衰减20%、蓝色衰减30%后这个电视就偏色了啊!所以三星没坚持几年就不这么玩了。
而LG想出来一个办法、用白色的OLED,还是每个点的光源能关掉、显示纯正的黑色,但是颜色靠红、蓝、绿三色的滤色片、虽然色域没有三色LED那么大、但是寿命和偏色问题就没有了。这也是目前市面上主流的OLED显示设备的主要方式。
当然除了OLED 外还有个QLED(量子点)、其原理和OLED差不多,都是主动发光、可以显示纯黑色和高色域、但缺点就是QLED的成熟度比OLED还差。就目前而言依靠其自身发光的设备根本没有、而市面上所谓的QLED显示设备是利用LED背光、然后QLED的自发光混合两种光改变了颜色。这样的好处就是利用了QLED的宽色域、但是背光和液晶层还是存在、纯正的黑色任然显示不了。
完美的显示屏“量子点OLED”、预计2019年下半年试产,简单来说“量子点OLED”就是把OLED与QLED在技术上使其互补结合后的产物、在获得纯黑色、超高对比度和快速响应时间的同时获得宽色域与超长使用寿命。从理论上来说生产出来的量子点OLED便是完美的显示屏、但理论虽好,如何才能生产出成品成了三星等企业努力的方向、因为就目前而言OLED和QLED是两套不同的生产设备在生产。先要生产出量子点OLED的话还需要一套全新的生产设备。这也是为什么三星与佳能、Kateeva合作的原因之一、加快生产设备的研发。
扫一扫关注我们